close

01300000.jpg 

總算看完了利休,勅使河原宏所執導的電影,前幾次都是用電視看,精神很快就潰散,打起瞌睡來,後來乾脆用電腦放來看,想說距離近,精神比較集中。

 

這是茶道大師千利休的自傳電影,同時也呈現出禪的意境,用茶道的精神講茶道的故事,就形式而言,確實是洽得其份的。

 

利用利休和豐臣秀吉互相為彼此泡茶,忠實的呈現出茶道的過程,靜謐平和(但也暗潮浮動,為兩人的矛盾做了個引子),只有水滾的聲音,甚至連外頭的鳥鳴聲,導演都刻意抽掉了。即使是其他較具故事性的段落,也少音樂和音效的陪襯,跟現在的商業電影剛好形成對比,喜歡把各種感官做到滿。

 

禪充滿在行住坐臥之間,一舉一動,都可能蘊含禪意,或頓悟禪機。日本把禪灌注到生活之中,和室中的禮儀也有禪的痕跡,至於能劇更是如此,就形式來講,有著僧人修練時的舉止,就故事內容來講也常有禪意。

 

不過和室禮儀中看似儀式化的動作,不過這並非為了儀式化而儀式化,透過這樣的過程,精神會內化到一個人心中,就像我們常希望人要坐有坐像,站有站像一般。但有時我也擔心,如果是駑鈍之人,是否會囿於儀式,反而無法得到禪的真意。(希望講這些話,不會有不懂硬要裝懂的感覺,純粹表達自己的一些理解)

 

茶道是從禪宗寺院開始的,而茶飲淡薄雋永,似咖啡能提神,又不會使人心悸,或像酒般擾亂人心。

 

這齣戲雖然帶著禪意,但也清楚的把豐臣秀吉的性格,與利休的關係,清楚的刻畫出來。豐臣秀吉是農民出身,所以一直有著自卑的心理。他也像其他武士一般,追求「茶道」和「能劇」這些精緻藝術,但對他而言,更像是要擺脫一身的土氣。

 

而且在追求的過程中,也顯露出他的層次和俗氣,比如說他對黃金的偏好,還闢建了著名的黃金茶室。在其他人面前顯得過亢,在天皇面前又顯得過卑,為了能為天皇泡茶,戰戰兢兢,過後又狂喜。

 

這種心態也種下了他殺死利休的種子,或許他始終擺脫不了對利休的忌妒心理,覺得他是如此風雅有才能,一方面利用他,一方面又畏懼他的影響力。

 

裡頭也呈現了利休在亂世中徘徊的身影,既想維持風骨和原則,但又難免有所顧忌。

 

額外發現,原來同是日本電影大師的熊井啟似乎在同年也拍了利休電影(我沒看過),還得到了威尼斯影展銀獅獎,金獅獎則是我們台灣電影大師侯孝賢的悲情城市,我好奇的是為什麼兩位日本的大師在同年選拍了同樣的題材,其中之一還代表日本參加影展競賽?對我來講,是懸念一樁!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rex0328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2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