法門寺的地宮祕寶,歷經天災、戰爭、盜墓、重建的各種可能威脅,甚至可怕的滅佛運動,卻能將上千年前的唐朝資產保存至今,說它是歷史的奇蹟,一點都不為過。它的價值是可以與兵馬俑等量齊觀的,甚至在我看來,背後的意涵還更加豐厚。
法門寺雖然不是始建於唐朝,但在唐代時已經成為皇家寺院,也是佛骨真身舍利在中國少數的存放處之ㄧ;為了供養舍利建了佛塔,成了關中塔廟之祖;歷代皇帝又以眾多皇室珍寶供養舍利,所以不管從哪個方面來講,都可以知道法門寺的價值所在。
據說李氏王朝為了抬高自己,自稱李耳後代,把道教奉為國教。但因為唐朝是個兼容並蓄的朝代,儒教和佛教並未受到打壓,甚至也被引以為用。在大唐還算興盛的年代中,女皇帝武則天就是一個熱中佛教之人。幼時就隨她的母親篤信佛教,太宗過世後還進入感業寺為尼,和佛教相依偎,並利用佛教,幫助自己確立帝王之位,當上皇帝後,更有多次迎佛骨的紀錄。
不過說到佛骨,當然也令人想到鼎鼎大名的韓愈的「諫迎佛骨表」,這是對唐憲宗的勸誡,也顯示了迎佛骨在當時幾乎已經成為許多唐朝皇室的慣例。
這次的展品中有漢白玉浮雕的「阿育王塔」,阿育王是曾經統一印度的國王,大力宣揚佛教,並將佛骨舍利分送到世界各地,所以往後存放佛骨舍利的地方就常以阿育王塔命名。武則天當年也曾經製作過寶函和阿育王塔,只是這次看到的是否是她當時所作,因為上頭並沒有說明,就不得而知了。不過地宮內確實有她供養的繡裙,但沒有包含在這次展覽中。至於佛指真身舍利之前已經來過台灣,那次算是一場宗教活動,這次則是文物展,所以也未在清單中。
裡頭很多展品,上頭都留有文字,所以對物品的用途、主人或製作處都提供了很多線索。比方說有些器物註明了確實是為真身舍利所製作,或是上頭寫有五哥的,據知就是暱稱五哥的唐僖宗所供養。那些字跡隨意的有些可愛,就好像小朋友為了告訴別人這可是我的,隨意寫上去的一般。而這位唐僖宗據說也是在他的父親唐懿宗迎完佛骨歸還後,將法門寺地宮封上之人,從此地宮與世隔絕了上千年,直到1981年因地震和大雨倒了半壁,決定重建時,地宮才重現於世人面前,這還真的是標準的時光膠囊!
裡頭有一組完整的茶具,是唐禧宗所有,唐禧宗貪逸於玩樂,當時唐朝已逐漸走向滅亡,對操持國政沒有貢獻的他,倒是留下了這些珍寶!我很喜歡這個展品,因為它確切的證明了唐朝的飲茶形式,也證明了日本茶道跟唐朝的淵源。唐朝人喝茶先把茶葉製成茶餅,裡頭有一具「鎏金飛鴻球路紋銀籠子」就是為了存放茶餅用,鏤空的設計可以保持通風。
飲用前如果帶有濕氣,還要先烤過,以利於用「鎏金鴻雁紋銀茶槽子」、「唐鎏金團花銀碢軸」研磨成茶末,槽子還有滑蓋,不用擔心灰塵,很人性化的設計。
茶杯則是使用「秘色瓷」,秘色瓷的出現不但將此秘寶的歷史上推至唐朝,也讓人可以親眼見到,這一度只紀錄在古籍中的瑰寶。青瓷會讓茶湯泛上綠光,是「茶聖」陸羽認為最佳的瓷色,若是使用白瓷,則會出現丹紅色,在他們看來是倒胃口的。
唐朝人喝茶時還會加入鹽,「鎏金摩羯魚三足架銀鹽台」就是一個佐證,而且造型精美,本身就具有藝術品的價值。
唐朝人喝茶的習慣影響了日本,薰香的習慣也是如此。除了安放在定點的香爐,這次展出的「手持長柄香爐」也極有特色,簡直就是跟聖德太子畫像中所拿的是如出一轍。
至於「捧真身菩薩」就如其名,是用來放置真身舍利的。原本舍利是由僧侶手捧,由大眾對它頂禮跪拜,但貴為皇帝,自然不便屈膝於僧侶面前,所以才有這種設計。不過也不是皇帝都不跪拜僧侶的,武則天就有對神秀跪拜的紀錄。
此次也有一些大型展品,如:李壽的「龜形墓誌」、李憲墓的「跪拜俑」、李邕墓的「馬球圖」,不管是造型的特殊性或是讓人得以一窺唐朝生活,或是基於李憲和玄宗的關係,都很值得一看。至於琉璃盤證實了唐朝透過絲路,跟中亞一代的貿易與交通也是極具意義的。
法門寺另一個重大的意義是,找到了已經在中國境內消失的密教遺跡,也就是所謂的「唐密」,據說地宮內的供養品就是以曼荼羅地圖擺設的。當初空海來中國所學的佛法,就是唐密,並將其東傳日本,成為所謂的「東密」。跟其他文化一樣,密教也在中國境內消失,卻在日本生了根,並綿延下去。與空海相關的寺院都有密教色彩,至於京都的東寺更是少見的東密的平地伽藍。所以如果你下回去東寺,感覺到這邊的佛像彫刻或繪畫與其他地方有所不同,那就代表你已經參透其中玄機。
週末去的時候參觀人數不算多,不過卻樂得如此,可以好整以暇的欣賞。不過老實說,也證明了太多台灣人依賴電視媒體過日子,一經電視媒體大力報導就會出現一窩蜂的現象,反之就門前冷落車馬稀,發生這種不識貨的現象了。
歷史博物館同時還有浮世繪展,對日本文化有興趣的,不妨一並欣賞。
註:http://www.tosun.org.tw/famen/
國立歷史博物館--法門寺地宮與大唐文物特展
留言列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