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周日下午去南崁的「野上」買麵包,想不到南崁的自行車道就在南竹路邊,之前就想來看看,但又覺得光為了這個跑一趟,實在動力不足。
自行車道大部分的作法都是分段進行,再把它銜接起來,但是光是南崁的這段,其實就處於未完成的狀態,往前進一小段,就成了未鋪設的泥土地,這種做事方法很難不被批評(難道她們有苦衷?)。
這是個晴朗的午後,陽光灑落在南崁溪上,褶褶發亮,加上水流快速,沒起泡,也沒聞到異味(也可能是前段距離河川本身過遠),只看到一些被樹枝或石頭勾住的垃圾,覺得水質似乎還OK。
但再往前行,卻發現不行了,水流變得平穩,烏黑的水色顯露出來,站在橋上,也聞到臭味,甚至一旁的水泥管正排出白濁的液體。
我和朋友都有同感,水質才是真正的基礎建設,水質好了,還不愁沒有人親近它嗎?至於親水設施只要簡單、安全也就夠了。
南崁溪看來比鴨川深,如果直接下水,是危險的,但是如果將河床整治,加高,以及增加上下游的遮蔽設施,就可以分段設為親水空間。
但是回到原點,在沒有水質的河川上,親水空間的設立是完全沒有必要的。
南崁溪的流域內涵蓋了林口、龜山等五個工業區,污染的河段據說佔了60%,所以不知道縣市長有多重視這個問題,又有多少的決心了。
或許工業廢水佔了大宗,但家庭和商業廢水也不能小覷,臺灣人重視環境品質的心和貪圖方便、利益的心,孰勝孰強呢?我真的悲觀。
全站熱搜
留言列表